3月看完了《江城》,一个美国志愿者何伟在涪陵教书两年间写下的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字,没有带着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读,发现了很多惊喜。在他的叙述中,我的小时候的眼中的家,竟然又生动了起来。大概是因为我居住的地方也是像涪陵这样的西部的小小的江边之城。那些破旧不堪的街道,那些吵闹的人群,那些愚昧的(朴实的)大多数,都沉淀成了今天记忆中的眷恋。
何伟写作的优势还在于他始终能更冷静地站在一个跳出江城本身,但又密切联系着江城的角度,以他也许不同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细腻地看待很多现象,他并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的所谓白人的优越感,因此通过他的视角,带着我们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地方,也因为他的记录,唤醒了幼时很多早已遗忘的片段,而这些片段,能串成珍贵的美好。
当然也被他冷静的幽默逗乐,比如他和擦鞋匠吵架时说的“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什么幺不倒台”,这也只有我们这旮沓的人才会懂。
在他的笔下,我也看到了祖国这并不长的年月里如此巨大的变迁,从物质层面来讲,当然是好了太多太多,但有很多道不明得让人魂牵梦萦的东西,也永远随之而逝了。
记得小时候很想去看一次长江三峡,因为大家都在说三峡大坝建成以后,三峡很多美景就将永远消逝了。但忘了为何终究是至今未得成行,那些很强烈的向往,也渐渐淡去,但看了何伟的书,又有些心痒痒了,这就是他的文字的魅力吧。
发现自己终于不再那么仰视发达国家(当然也许也是因为还是无知吧,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始终太有限),比如对于何伟早在90年代就有机会去到很多他想去的地方,这其实并不仅仅因为经济状况的优越(这是我从前的看法,以为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就总是可以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但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的,虽然这样的优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但每一个人其实都并不太能轻易做到很多事情。你得用心去付出、去了解、去感知这世界。而很多时候,你得付出还并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这也许才是移动的残酷,同时也是移动的美好。
编辑:赵宏瑜